用两天半时间,一起书写台湾故事。

听他们说——台湾信义企业集团、安永联合会计师事务所、台湾优乐地永续服务股份有限公司、英国标准协会、台湾社区重建协会。
时间:2019年6月18日
地点:台湾信义企业集团总部大楼
人物:中城联盟与台湾CSR事业代表
2019年,中城联盟正式迈入二十岁,延续2018年的企业社会责任划重点(独家 | 企业社会责任,一千个行动的理由),坚守初心再出发,全方位探索与实践企业社会责任,更成为整个联盟的最重要使命——
▶ 围绕「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」,深入考察学习CSR工作成果突出的标杆成员企业——朗诗集团(独家 | 有一种CSR,叫朗诗)、台湾信义企业集团、建业集团,开展三次年度重磅主题活动;
▶ 对接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,汇集成员企业二十年来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案例,发布《中城联盟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案例白皮书》。
6月18-20日,在台湾信义企业集团的特别支持下,中城联盟CSR年度活动的第二站走进台湾信义企业集团。近30位中城联盟CSR工作负责人全程参与,用两天半时间,一起书写台湾CSR故事。
下面请跟随小编,一起回顾一下6月18日台湾的CSR工作代表们有哪些金句吧!
01

周俊吉
台湾信义企业集团创办人
分享主题:信义企业集团CSR经验分享
企业伦理:以企业为主体,针对各利害关系人,从事合宜行为、建立适当关系,实践企业社会责任;
企业社会责任:企业承诺持续遵守道德规范,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,并改善员工及其家庭、当地整体社区、社会的生活品质。
哪里不一样?
企业伦理是企业根本的立业态度;企业社会责任是奠基于前者的企业行为。
欠缺企业伦理的企业社会责任是表面功夫,无法真正关照各利害关系人。
欠缺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伦理是纸上谈兵,无法具体保障各利害关系人。
02

曾于哲
安永联合会计师事务所
气候变迁与永续发展服务负责人(执业会计师)
分享主题:房地产开发业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和策略
将SDGs融入企业发展蓝图可以带来以下优势:鉴别未来商机;提升可持续价值;强化利害关系人关系,持续跟上政策发展步伐;稳定社会和市场;使用共同语言与共同目的。
世界经济论坛(WEF)发布之2019全球风险报告,气候变化持续为首要风险,十大冲击最大的风险事件:1.大规模杀伤性武器;2.气候变化的减缓与调适的失败;3.极端气候事件;4.水危机;5.天然灾害;6.生态系统的崩溃;7.网络攻击;8.关键基础设施失灵;9.人为的环境灾害;10.传染病的传播。
安永建议企业的整体应对战略:1.整合企业战略与碳风险、机会的评估机制;2.建立碳排放的报导流程;3.持续承诺减少排放的目标;4.对企业内外沟通成果和进展;5.建立内部碳会计及碳定价制度。
03

朱竹元
台湾优乐地永续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
分享主题:台湾企业CSR发展概况
CSR三大面向:
经济面——代表直接的经济冲击,强调组织的治理能力,影响的利害关系人包括股东、顾客、供货商、员工、资金赞助者等。
环境面——代表对环境的冲击,影响层面包括原料、能源、水、生物多样化、气 体、水、废物的排放等。
社会面——代表对社会的冲击,考虑重点包括劳工、人权、小区等议题。
根据2017年“Better Business Better World”指出:
到2030年,全球每年将有12万亿美元营收及3.8亿就业机会与永续目标有关。
SDGs不仅是全球的发展趋势,亦是企业未来重要的商机所在。
04

蒲树盛
BSI英国标准协会东北亚区总经理
分享主题:永续城市
欧盟议会对永续性(sustainability)定义:永续发展为满足当代需求而不影响未来世代需求机会。企业应以经济、环境与社会绩效落实永续发展(ESG)。
企业社会责任不是只有环境,但环境是首当其冲的。
2018年发布 - ISO 37106永续城市与社区:
有远见的社区(永续、环保、节能、绿色建筑),透过永续城市社区蓝图和利害关系人参与,为城市、社区提供清晰而有力的愿景,看见未来永续城市、社区的模样。
以公民为中心的社区(安全、健康、宁静、友善),以公民导向的方法来考量服务设计和交付的各个层面,并考虑人民和企业需要,清楚了解公民的需求。
数位社区(科技、便捷、教育、安防),以整合和包容的方式使用科技,提供城市、社区空间、人员、系统和事物之间的数位连接。
开放协作的社区(共享、包容、合作、互助),深植开放和共享观念,用以运作城市、社区空间和新创机会,并透过开放城市、社区资料来推动创新和新价值。
05

卢思岳
台湾社区重建协会理事长
分享主题:台湾社区营造的推动与实践
为何选择社区营造政策?
• 社区营造其实是当时台湾社会主客观环境催生下的产物;是历史的必然,不是偶然。
• 选择「社区」此一最在地、最基层、与人民日常生活最接近的领域作为切入介面,相较于激烈的维权社会运动,更有利于引动公民参与;并且是温和的、正面的与渐进的参与,藉以形塑一条地方基层「赋权」「增能」也「尽责」的实践路径。
营造社区的六个需求面向:1.人文教育;2.环境景观;3.环保生态;4.产业发展;5.社福医疗;6.社区安全。
▲参会嘉宾掠影
▲现场精彩瞬间